在現代進步的醫療資源之下,有關於「醫病溝通」與「醫病關係」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一環。當醫病溝通關係有處理好的話,不但可以降低患者對於治療過程的抗拒,也可以有效的提高病患對於疾病的認知,成為促進醫病滿意度與醫療成果的關鍵因素。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醫病溝通管道相當重要,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該如何落實建立正確的醫病溝通關係的管道吧!
醫病溝通關係重要嗎?又該如何建立?
所謂的「醫病關係」,也就是意謂著醫師和病患之間依賴與承擔的雙向關係。想要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醫病溝通」將會是最重要的基石。其反應了病患的訴求與期待,以及醫師的診療判斷,並決定了病患對於醫療結果的滿意程度。故當醫病溝通關係基石穩固,才能達到良好且有效的治療效果,並且將醫療糾紛的發生率降至最低。
為什麼醫病關係是大問題?
傳統的「醫病關係」,溝通會有什麼問題?基本上,傳統醫病關係是一種單向付出的關係,醫療人員主要從醫學理論的角度來與病患溝通,並且鮮少讓病患參與自身疾病決策過程。故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此種「醫病溝通」方式極有可能會造成病患對疾病的擔憂和誤解。
醫病關係衝突、糾紛哪裡來?
醫病衝突主要來自於雙方溝通不良,例如醫護人員言行不慎、態度不佳,導致病人感到被忽視或不尊重。病患方面也可能因不配合診治、缺乏醫學知識或無理取鬧,造成醫病關係緊張,惡化的話甚至會造成醫療糾紛。醫病衝突和糾紛可能來自多種原因,通常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知識落差
醫療領域的複雜性往往導致醫患之間存在顯著的資訊不對稱。醫護人員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而患者及其家屬可能因缺乏相關背景而難以全面理解診斷過程和治療方案。這種知識鴻溝不僅可能引發誤解,更可能動搖患者對醫療團隊的信任基礎。
2.治療預期差距
患者對於治療效果常常抱持過高或不切實際的期望,這與醫學實踐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形成鮮明對比。同時,醫護人員可能因工作繁忙或溝通技巧不足,未能充分闡釋治療方案的潛在風險和可能結果。當實際治療效果與患者的期望產生落差時,容易引發不滿情緒,甚至演變為嚴重衝突。
3. 醫患溝通障礙
有效的醫患溝通是建立互信關係的關鍵。然而,在繁忙的醫療環境中,醫護人員可能無法投入足夠時間與患者進行深入交流,或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不自知。這可能使患者感到被忽視或不受尊重,進而對診療過程產生疑慮和不安。良好的溝通不僅能夠化解誤會,更能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滿意度。
4. 醫療自主權認知差異
隨著社會進步和醫療模式的轉變,患者對自身醫療決策權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分患者可能因為對醫療程序理解不足,無法有效行使這項權利。醫護人員在尊重患者自主權的同時,還需要提供專業指導,幫助患者做出明智的醫療選擇。這種平衡的把握不當,容易引發關於治療方案選擇的爭議。
5. 多元因素綜合影響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醫病衝突的產生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疾病本身帶來的心理壓力可能使患者情緒脆弱,更易對醫療過程中的小細節產生過度反應。此外,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也可能導致醫患雙方在健康理念和治療態度上存在分歧。醫療機構的服務品質、醫療資源分配的公平性等外部因素,同樣可能影響醫患關係的和諧程度。
「病患導向」的醫病關係變化
醫病關係一直在演變,醫病關係從過去的「以醫生為中心」模式,病人聽從醫生的指示,轉變為現在的「以病人為中心」模式,病人有權利參與醫療決策。過去的醫病關係是「父權模式」,醫師擁有絕對的權威,病患則被動接受病人將醫療決定完全交由醫生處理。這樣的醫病關係較為被動,病人完全依賴醫師的判斷和處置。現在則強調病患自主權,醫師必須提供病患所有做決定所需的資訊,並尊重病患的選擇包括拒絕治療的權利。 如今,較常見的模式是指導與合作模式,病人雖然仍將醫師視為權威,但也會積極參與醫療決策。醫病關係中,最理想的模式則是醫病雙方共同參與模式,醫師與病人互相討論,共同對抗疾病。
醫病溝通關係技巧|3要2不要 輕鬆學會
隨時代的演進,現代的「醫病關係」大多以病患為中心,並尊重其偏好、需求和價值觀。且雙方共同合作、決策和承擔風險的醫病共享決策(SDM)之下,也逐漸被多數醫護人員與大眾所接受。這樣的醫病溝通關係,也大大幫助了良好的醫病關係的維繫。此外,以下也跟大家分享幾個建立良好醫病關係的撇步:
【醫病溝通有3要】
- 問對問題:除了仰賴醫謢人員的引導,問對問題傳達自身看法和期待,才能讓醫護人員了解並找出最合適的醫療方式。建議可掌握衛生福利部提出的「就醫3問」:
- 我有哪些治療選擇?
- 這些選擇的優點跟風險是什麼?
- 我能如何得到幫助,做出合適的選擇?
- 相互信任:當醫病雙方相互信任,才能有效促進溝通討論,病患也會更願意遵從醫囑並與醫師分享生活狀態,讓醫師維持對醫患病況的了解。
- 相互同理:必須站在對方角度思考,顧及雙方的立場和需求做溝通,以增加醫病雙方對彼此的信任感。
【醫病溝通有 2不要】
- 漏說病情:部分病患可能不擅於表達,建議問診前可先將病況整理成小紙條,或請一位熟知病患病況的家屬、朋友陪同就醫,以便幫助醫師了解並做出正確診斷。
- 消費心態:醫療非消費,不可無理要求醫護人員提供「顧客至上」的服務,應相互尊重才能合力對抗疾病。
醫病溝通關係案例參考
良好的「醫病關係」,源於醫師對病患保有的熱忱與愛心,以及病患對醫師的信任與尊重。然而,「醫病關係」也是把雙面刃,良好醫病關係能達到雙向有效溝通,以及滿意的治療效果;反之,亦可能使病患的治療希望轉為失望,從而發生誤解、溝通不良等狀況,並造成醫療糾紛產生。
為了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建議可以從解決「醫病資訊不對等」著手,同時讓「關鍵家屬」也理解治療狀況,以提供病患心理上的支持。想要拉近醫病溝通關係,其實一點也不難!如果你還不知道該怎麼做的話,不妨就透過以下的參考案例了解起吧!
✤亞典醫病溝通關係案例 1:GvHD系列衛教講座#打造優植生活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是移植來自他人身上的組織或器官後產生的併發症,最常見於骨髓移植的病友,可能影響單一器官或多重器官,是器官移植後導致臨床問題或死亡的主因。由於病友普遍對 GvHD 的理解較淺,就診時較難與醫護人員溝通。
亞典行銷協助台灣髓緣之友協會規劃分別於台北及高雄舉辦線上+實體病友衛教講座,集結血液腫瘤科的專業醫護人員,為病友及家屬說明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會遇到的情況、該如何與主治醫師達成治療共識,以及日常照護小叮嚀。
✤亞典醫病溝通關係案例 2:My MPN Day 骨髓增生性腫瘤衛教講座
骨髓纖維化症(MPN)是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由於其併發症狀多種且較不典型,病友常無法察覺發生在身體上的異常,就醫時也不會主動與醫師提及,也因此增加醫病溝通的難度,錯過治療時機。
亞典行銷協助台灣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TMPNA)策劃病友衛教講座,由 TMPNA 的兩位理事為病友們說明 MPN 可能會碰到的十大症狀,以及妥善運用 MPN 10 症狀評估量表的重要性,說明定期檢視自我身體狀態,有助於醫師評估診斷,並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針。病友會講座的最後,邀請病友一起體驗 DIY 絹印,設計個人 MPN 日曆封面,運用內頁中的 MPN 10 症狀評估量表,定期自我檢視症狀。